近日,我校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祝景彬博士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中科院二区,TOP,影响因子6.627)发表有关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湿地CO2源/汇动态的研究论文。
湿地生态系统只占陆地表面积的5%—8%,但却占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的25%—30%,湿地具有释放储存碳的潜力。青藏高原的湿地大约占全国总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其包含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质的30%—40%,该地区正经历着强烈的地表温度升高。由于高海拔、低温环境,高寒湿地碳平衡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因此,了解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对于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快速直接测量CO2通量的涡动相关技术(EC),分析了2004-2016年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湿地生长季(5-9月)CO2通量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月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呈单峰型变化,月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NEE)呈V型变化趋势;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在生长季作为碳汇,年NEE、GPP和Re分别达到−67.5±10.2、473.4±19.1和405.9±8.9 gCm-2。在月尺度上,分类回归树(CART)分析表明,气温(Ta)是月NEE和GPP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壤温度(Ts)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月Re的变化。在年际尺度上,CO2通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和热量条件的影响。年GPP和Re与Ta、Ts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水热条件(Ta、Ts和降水)对年NEE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寒湿地GPP和Re的提高,而降水的增加则会削弱这一效应。
该成果以“Interannual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CO2fluxe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an alpine wetland ecosystem at the southern foo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为题发表,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为第一单位,祝景彬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贺慧丹博士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张法伟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ZR2021QC2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2001185)、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公园联合专项(YHZX-2020-07)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A0604802)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ls.2022.1013812/full
(文图/科技处 编辑/葛晓霞 审核/徐海波)